如何帶領慢性疼痛者做運動?

2020-04-27


慢性疼痛

指的是持續性或反覆發生的疼痛困擾,且這樣的狀況延續超過 3 個月。科學與醫學對於慢性疼痛的解讀,簡單來說是組織的傷害已經修好,但神經迴路裡的疼痛訊號卻沒有關閉。這些訊號已經失去了保護個體的價值,而其本身成為需要幫助與調節的對象。

西方主流醫學一度曾說,痛,就休息啊!(現在可能有些還是這樣說...)

但近代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儘管休息對急性疼痛是合理的,但慢性疼痛往往越休息越糟糕,反而要適當的身體活動來重新教育神經肌肉連結!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實際要執行、帶著慢性疼痛者進行身體活動時,卻會遇到許多各式各樣的阻礙。



有的人會認為會痛代表身體受傷了,要馬上停止正在進行的動作;有的人認為某些動作是危險的,千萬不能做!有些人認為等比較不痛的時候才能做身體活動;有的人認為動作一定要很有「感覺」才是有用或「對」的動作;也有些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很脆弱無法負荷任何動作上的不熟悉或挑戰。

無論是哪一種狀況,都有可能造成動作引導過程的阻礙。這時候,身為動作教育者的你,可以怎麼做呢?

Manual Therapy 這本期刊在 2015 年有一篇專欄文章就在講這個困境。作者們依據許多文獻與學派歸納出 2 個步驟、5 個目標設定的訣竅,以及 6 個原則。

一起來看看他們的建議吧!


步驟一:為「認知導向的運動治療」做好準備

事實上,跟慢性疼痛者工作的關鍵不只是「動作」,還要特別包含到「認知」的部分。帶領者自身需要對疼痛的神經與心理機制有深入的認識,透徹了解神經系統是怎麼樣地被疼痛訊號改變,包括害怕和擔憂等情緒認知的交織。

了解之後,帶領者還要具備「說明」的能力,活用各種範例、教具等方法,透過言語、觸碰、覺察等多元地引導,讓學員開始發現並漸漸了解他的神經肌肉正在發生哪些「不合時宜」的適應。(並不是所有的適應都是適合的適應唷!)

當這些準備都完備了,就可以進行下一步,將這些概念整合到動作帶領的過程中。


步驟二:與慢性疼痛者進行認知導向的運動治療

所謂的「認知導向的運動治療」有 6 大原則,分述如下:

① 設定目標

邀請個案一起來設定一個「功能性的目標」。什麼是功能性的目標?比如說,「可以站在廚房煮菜兩個小時」就是一個功能性目標;反之,「我就是不要痛就好」,這就不是一個功能性目標。

訂定功能性目標時可以把握 5 字訣:SMART

[S] Specific:明確清楚,例如:不握扶手上樓

[M] Measurable:可以量化,例如:爬上三樓

[A] Achievable:可執行的、有可能達成的

[R] Realistic:符合現實、與目標相關

[T] Time-targeted:有明確的時程

關於 SMART 的詳細說明,可以參考這些網頁:中文 / 英文

② 按時進行

相對於常見的認知誤區「按症狀進行」,按時進行是比較單純的,意思是,一旦目標決定了,就照表操課,不論症狀是輕是重,都照做不誤!如此才有機會漸漸讓「動作」與「害怕」脫鉤。

③ 注意到個案或學員對運動的觀感

如果有必要的話,仔細和他進行討論。

④ 動作想像

進入下一階或提升動作難度前,先以動作想像做為準備。

⑤ 關照到他所害怕的動作

與個案或學員討論他的害怕,挑戰他對於動作可能產生負面結果的不合理想像,並以分階段暴露(graded-exposure)的動作安排來逐步增加他的信任與信心。

⑥ 善用重力

將同樣的動作放到不同的姿位或動作模式中,例如:一樣做肩膀外展,但是躺姿變坐姿,或是站著做變邊走邊做。


除了以上的 2 個步驟、5 個訣竅,以及 6 個原則以外,文章中還有提示其他的 dos & don'ts, 以及一些有用的線上資源,想看詳細說明的朋友,可以參考原文

大家在帶領慢性疼痛者做運動時,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或有發現什麼很好用的心法呢?歡迎在好時 FB 文章下方留言跟大家分享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