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 心 學 方 法

Somatics

身心學的根本意義

身心學 (Somatics),源自於希臘文「soma」,文字的本意為「活生生的有機體」 (Hanna, 1983)。學者進一步提出 soma 是指「完整身心合一的身體」,並且重視時間當下的感知、及覺知,它是不斷在調整的過程中,擁有改變能力的生命有機體 (Hanna, 1970)。

身心學探究:大腦思考一定先於身體行動嗎?

身心學的形成更進一步地認為「身體」是無法只用大腦分析,不是所有的學習都是由心智去控制身體來覺察與感知,有時候必須以身體為主軸開始,而不是用大腦的思考去認定一切真理,才能真正深刻的體悟到身體的感受與真實的意義 (Hanna, 1970)。

身心學的中心思想|平等的身體與心智

身心學的論點,讓我們重新審視身體的重要性與價值,提出「身體」應該與「心智」為平等關係,而不是附屬關係,且認為身體與內在的心智是密不可分的關係,該被傾聽、關注、調整,而不是被壓抑、忽視或傷害 (劉美珠、林大豐,2000)。

臺灣的身心學發展

臺灣身心學的發展始於 1998 年,劉美珠學者與劉一民教授將 Somatics 定名為「身心學」,並開始確立此專有名詞推展身心學的身體教育理念 (劉美珠,2003a),劉美珠學者並於 2001 年建構身心動作教育模式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model),是一種以身心學為理論基礎,提出重視過程、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的教育模式,並進而提供與引導人們向內自我覺察與探索、認識身體功能與使用方式、覺察與他人的表達及互動關係、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等等,找到自己、他人、環境三者的平衡關係,提供我們用很不一樣的身體觀看待運動與健康 (劉美珠、林大豐,2004)。

身心學的方法眾多,以下列出好時良身目前有提供的類別。



亞歷山大技巧

Alexander Technique

這是一種幫助個人藉由改變習慣讓動作品質提升,生活中從事活動時能輕鬆自如的技巧。透過覺察、靜定、意念引導等過程,在生活中不同環境刺激下,選擇自己的最適狀態來回應。



在台灣推廣身心動作教育的相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