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學接觸即興:共譜的篇章

2023-11-07

接觸即興的脈絡

接觸即興是由舞者史提夫.派克斯頓(Steve Paxton)於七零年代在美國紐約創發的舞蹈形式。九二年,舞蹈家古名伸將其引進臺灣。從此,接觸即興在臺灣被認知為具有解放動能、專注個體自由的舞種,並強調人皆可舞的平等精神。雖始於藝術及舞蹈的脈絡,臺灣身心學的引航者劉美珠教授,將接觸即興列為「西方動作藝術觀點為基礎」的身心學流派之一。

當舞蹈與身心學相遇為接觸即興時,會給學員們帶來什麼樣的體驗和收穫呢?


以身體經驗學習面對自我與他人的歷程

走入思穎老師的接觸即興課堂,是沉穩且親密的環境。過程中,學員練習如何專注感官與感知,關於自我、他人與關係。學習將全身最沉重的部分:骨盆,放到另具身體之上,也許會感到惶恐、緊張,抑或安穩、放鬆。在彼此身體上翻覆,時而交託、時而乘載。

要能游刃有餘地接住他人,需要去除對自己的質疑、需得學習穩定,將身軀化身為接觸即興中的經典物態:桌子(table)。或者,學習順著他人軀體的溝道墜落,讓對方與地板承接自己。最後,以「聆聽」的態度發展屬於二人當下獨有的身心對談,溫暖而澄靜。


從「接觸」覺察「人我」

感知、聆聽、承載、交託,這一方面是接觸即興練習的紀實,也是物質身體與人我關係的隱喻。

好時良身官網對於接觸即興的介紹,強調感知與反應的能力。這樣的思維遙應了全球與臺灣發展脈絡中,將接觸即興視為物理、感官與肢體實踐的思維。同時,由於是身心學與舞蹈藝術的結合,接觸即興的實踐特別聚焦在這個部分:以「」展開的覺察。


關於「關係」的經驗練習

撰文者江峰在課後好奇向思穎老師提問:『接觸即興同時作為舞蹈藝術身心學實踐的特殊性是什麼呢?』

思穎老師回應:「關係吧」。

我們在共舞中,學習尊重人人作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也擁抱彼此的連結。實踐者們保有,卻也開放身心的各色邊界。我們的軀體是複雜的,它可能是肢體、感性、情慾、社會與政治的。接觸即興練習的,首先是對自我身體的細膩感知與操作。再者,便是以身體練習和自己的,以及人我間的關係。

觸,挑戰了牢固的身體與關係邊界,使我們的身心轉化,鬆動「我」的定義,化為純然地在場。


向內探索同時迎向外在

我們的身體,同時是朝向自己,與朝向這個世界的。接觸即興,站在身心學與舞蹈藝術的交匯點,兼具二者之長:引領實踐者探索身心反射,更經營感性及哲學的心靈省思與對話。

在好時良身學習接觸即興,與你一同探究自身、練習專屬於你的關係實踐。


—— 本篇原文由江峰撰寫/授權提供,經好時良身團隊共同編輯 ——


參考文獻

  1. 參閱劉美珠、林慧敏、林大豐,《身心學導論:身體再教育的省思》,2023。
  2. 參閱〈接觸即興〉,好時良身,下載日期:2023/10/24。
  3. 參閱樊香君,〈在間距中觸摸限制:接觸即興、觸的美學與臺灣現當代舞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2022。
  4. 參閱〈在間距中觸摸限制:接觸即興、觸的美學與臺灣現當代舞蹈〉。
  5. 參閱〈行動哲思:「接觸即興」中的我〉,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下載日期:2023/10/24。
  6. 關於接觸即興與關係覺察之間的省思,歡迎參考延伸閱讀〈接觸即「性」〉。

前往查看詳細課程介紹 >>>